【戲劇教育】甄詠蓓夥大館辦工作坊關注學童身心靈 以藝術表演作橋樑助擺脫負面情緒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5/26 15:15

最後更新: 2022/05/26 16:30

分享:

分享:

甄詠蓓痛心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殺個案上升,與大館合作藝術計劃,藉此重建大家的精神健康。(黃建輝攝)

近年香港學童自殺個案上升,雖說當中原因複雜,但足以令成人們多加關注。資深劇場創作人甄詠蓓(Olivia)是有心人,特別關心年輕人的情緒問題,便與中環大館合作辦了一個名為「動戲 ‧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 ELAN Lost Child Project HK 2022」活動,透過一系列的特選節目,包括舞蹈、劇場、音樂、故事工作坊及討論,一同探索兒童及年輕人的精神健康。

原來「動戲 ‧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 ELAN Lost Child Project HK」計劃已是第二度舉辦,在剛過去的4月啟動至7月份,分兩個階段於網上及大館進行,由Olivia夥拍著名國際形體劇場導演及教育家David Glass聯手策劃。

迷失兒童計劃作引發點

Olivia笑言,能和最尊敬的老師David Glass一起合作很開心。「David本身對兒童和年輕人很有心,他在1997年創辦『迷失兒童計劃』(Lost Child),先後於22個國家進行過,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尋回信心和希望。」

參與者可以透過角色扮演,演繹虛構情節,不用尷尬地去表達自己,會比較輕鬆自然。(大館提供)

她為David對「迷失兒童」的定義作簡單解釋,可分為如下3種類別:

1.因被遺棄而流離失所的孩子。
2.被家庭、學校、社會剝奪童年的孩子。
3.只講求實際、情感遲鈍、被困在成年人心裏的內在孩子。

她續道,當時自己主理的戲劇工作室已有和David合作舉辦工作坊,同樣以Lost Child作為切入點,探討香港這個城市的Lost Child。在所謂的國際大都會中,仍然要面對貧窮問題,有的是物質上,更多的是心靈的貧窮。「其實那次的工作坊正是一個好開始,不單引起我對迷失兒童的關注,實在也是對我們自身成年人的覺醒,重新找尋我們內心深處的『內在小孩』模樣。」

藝術表演為橋樑

所以3年下來,Olivia持續對Lost Child關注,亦眼見香港青少年和兒童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嚴重,促成了今年與大館再接再厲,繼續以劇場及藝術表演為橋樑,協助他們擺脫負面情緒困擾。

而今年計劃將以「YES AND!…」為主題,在消極、紛亂、挫折下,以玩樂的形式正視這些感受。「要誠實正視自己內心的情緒問題,對大人來說都不是易事,更何況是入世未深的年輕人?許多時大人們聆聽子女的說話時都愛用『係……不過……』,即『YES…BUT』,這種不是有意義的溝通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她提到用「YES AND!…」做主題,是希望可以發揮藝術的正能量,用來對抗負面憂慮和陳舊思維,擺脫慣性給人「YES…BUT」的消極情緒。

「老實說心理治療、社工輔導不是我範疇,這些專業輔導當然要找箇中專家。所以今次計劃的另一特色是集合了過百名藝術界、社福界、教育界等專業人士,與社區協作,邀請不同年齡及階層人士參與,活動內容除了要結合藝術元素外,加強一些心理防治也是計劃的重心。」她說。

以戲劇表達自己

說回她的強項劇場創作,又如何從中協助到年輕人代入戲劇中,來使他們可以走出消極思維?Olivia說西方早有一套較成熟的戲劇治療,但在香港仍不算普及。「用到治療這字眼好像很嚴重,實在戲劇表演通常都不會很直接地觸及問題或深入分享,有着一段距離,可以給參與者自我啟發或情緒疏導。又會透過角色扮演,虛構場景演繹來表達自己,相對輕鬆舒服。」

她舉例如剛於早前網上進行的第一炮活動──《愛.狂.死》備戰展演,用了大家耳熟能詳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。「好可惜要以Zoom形式,但都不能熄滅為這戲籌備已久的一班年輕人的火熱之心。我們利用了故事中的戀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角色原型進行探討,分別以家庭、愛情、社會期望,如何成為兩代戰爭的起點。要他們以愛、狂、死做創作主軸,思想自己如何為青春尋找出路、為漸褪的激情打氣吶喊:藉此再度使他們可以用更廣泛和寬闊的角度去反思未來生活。」

甄詠蓓女兒如今已是成年人,但和她的好關係是需要自小培養。(甄詠蓓提供)

Olivia亦直言身為一孩之母,一路走來都是以朋友方式與女兒相處。「我覺得自小與她建立信任感是重要的,給她知道家中有愛,家是安穩的避風港,她在外邊遇到不開心的事,可以到家裏休息。」

她這幾年都接觸過不少年輕人,明白到他們的大部分不快樂原因,都是因家庭關係不和諧,總覺得父母不明白自己。「其實,許多事都是預防勝於治療,家庭關係也如是,需要花時間和耐心去培養。我也希望這個計劃可以為無論是年輕人或成年人的『Lost Child』,走出黑洞,重建心靈健康和人生價值,要相信光明在前。」

記者:郭秀芳